青年学术沙龙41讲|靳一凡博士后主讲“英国华人文学的百年发展与其‘中国性’演变”

2

Body

4月12日晚,中文系(珠海)于海琴六号A631会议室举办第41期青年学术沙龙“英国华人文学的百年发展与其‘中国性’演变”。本次沙龙由我系靳一凡博士后主讲,赵颖秋副研究员主持。

Image removed.

沙龙伊始,靳一凡老师通过对比英美两国华人/华裔文学的命名发展,介绍了“英国华人文学”的学理命名与指涉内涵。她指出,与“华裔美国人”(Chinese American)强调美国属性的称谓语序不同,“英国华人/华裔”(British Chinese)意味着这一族群具有更多的华裔属性。在此基础上,靳一凡老师进一步阐明了“英国华人文学”这一术名选择的现实根源及其研究范围。

 

随后,靳一凡老师从文学史的角度介绍了英国华人文学(以下简称英华文学)的发展历程,介绍了许多海外知名的作家作品,还从文类划分、出身地缘两个维度对英华文学作家进行了代际整合,并探讨了英华文学中的“中国性”演变。靳一凡老师指出,五四运动后,英华文学作家的写作带有纠正英国社会对中国及其人民固化认知、拥抱现代都市西方世界主义的目的;而在冷战时期与后冷战初期,英华文学一方面以“策略性异国情调”占领市场,另一方面超越族裔标签为“泛族裔”叙事发出先声;步入新世纪,英华文学作品又呈现出一种“解辖域化”的中国性。

 

接着,靳一凡老师结合具体作家作品阐述了英华文学的两大主题特征——“家园记忆”与“族裔离散”。靳一凡老师以虹影、刘宏、韩素音等人的作品为例,分析了英华作家作品中族裔及“泛族裔”的历史书写所蕴含的家园记忆,指出英华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对家园的远景审视、对历史的文学想象以及对人性的深沉思索。靳一凡老师又以毛翔青等作家的作品为例,探究在“族裔离散”这一主题下英华作家对传统体裁的突破及对创作主题的丰富。

 

最后,靳一凡老师分别介绍了中文世界和英语世界中英国华人文学的研究现状。靳一凡老师指出,许多优秀的英华文学作家例如毛翔青等,长期以来在文学批评界遭到冷遇。无论是具体作家作品研究还是英华文学整体研究,仍有较多空间尚待挖掘。由此,靳一凡老师也鼓励与会同学们阅读英华文学作品,并积极探索相关研究领域。

 

沙龙结束后,主持人赵颖秋副研究员对此次沙龙进行了总结。与会师生积极提问,围绕讲座中提及的相关问题及英国华人文学研究的方法论、数据库等内容与靳一凡老师进行了交流。本次沙龙在融洽的讨论氛围中落下帷幕。